元鼎帝知道镇国公不是那种眼睁睁看着大周百姓死亡还不管的人,要不然也不会提出民兵训练计划——事实证明这计划成功了,无论是他的密探得来的报告,还是边疆送回来的报告都称,今年杀了不少前来烧杀抢掠的乌族人,区别是密探说是民兵杀了几百人,而边疆守将吹嘘说是与民兵一道,杀了上千人,嗯,虽然边疆守将抢了别人的功劳,还夸大其词,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杀了侵略者是真的,这对大周来说,是了不起的成绩——要不然当初谈到北方各族打草谷时也不会坦承有机会最好清除这些隐患,而现在不说,应该是他也明白,朝廷上这群各方势力纠结的文官集团,让他的想法实现不了,所以他干脆不提。
做不到就不乱说话,这是镇国公一贯的性格,元鼎帝了解,所以这会儿看镇国公不发一言,虽然心中不高兴镇国公好歹说句出兵的话压压场子,但知道说了也没用的他,倒也没对镇国公的态度说什么。
元鼎帝看众人不同意出兵,只得算了,不过到底咽不下那口气,便怒道:“不出兵反击的话,那么,诸位臣工是觉得,那几千条人命,就该白白死了?”
这个提问太尖锐,这些文人最是好名声的,做的事情再龌龊,也能找到漂亮的借口,所以这时一听元鼎帝这样问,便赶紧道:“陛下,朝廷虽无力出兵,但可给死难者一点抚恤。至于勇杀乌族凶人的民兵与将士们,也可给点奖励,以示朝廷优抚之意。”
反正朝廷不是抄了宋家几百万两银子吗?让朝廷抚恤他们就是了,反正不用让他们受损失,他们动动嘴皮子,然后在史书还能留个爱民的名声,何乐而不为?
元鼎帝听着这些人这些话,点点头,向镇国公道:“这事交由宗爱卿来办。”
交给别人办他不放心,怕银子发下去了,层层盘剥,到不了难民手中,也只有交给镇国公办,方能放心一点。
“喏。”镇国公领旨。
镇国公领旨后,便订了死伤者该得的抚恤和杀贼者应得的奖励,并按儿子说的,将这些补偿标准,派人送去边疆详细说清楚,务必让各家知道自己该得多少,以杜绝贪污克扣之事。
虽然他派去送抚恤银的人是他信的过的人,但在金钱面前,是不能光靠个人品行的,好的制度才能杜绝任何意外——这种很有道理的话是他儿子宗俊卿说的。
这是镇国公与儿子宗俊卿谈到北方事情时,镇国公也揣测到朝廷对难民可能会有抚恤之事时,宗俊卿向他提的建议——当然,镇国公不知道的是,他觉得宗俊卿说的这些有道理的话,是宗俊卿听闻百翎说的,身为现代人,做事自然不会只依靠别人的人品,而更知道完善的制度的重要性。
由于儿子渐大,为了培养他的能力,镇国公有时候会跟他谈起政事,让镇国公高兴的是,儿子往往分析的鞭辟入里,对他大有用处。
因公务劳心劳力至极,这会儿看有人的参考意见有用处,就让镇国公越来越喜欢跟儿子谈起政事,两人智慧胜一人,往往再难的事,父子俩一商量,也能商量出个子丑寅卯来,以前很多办不了的事,也能办的好了——这也是宗俊卿喜欢看到的。
前世他那真是在最险恶的环境中奋斗的,这一世,要是能从容布局,不用像上一世那样辛苦,倒也不错。
却说当下,元鼎帝不算太无能的皇帝,所以对朝廷上那群处处跟他作对的大臣,非常不喜,这次看这些人不同意打仗就算了,说抚恤之事,却只动嘴,眼看着又要博个恤民的名声,心中非常不满,想着大周子民死了几千,这些人毫不动容就算了,这会儿还想拿自己的钱装好人,怎么高兴的起来,于是当下想了想,便道:“百姓遭灾,朕没能出兵击杀贼人已是愧对祖宗与黎民,所以便从朕的内库里拿出一千两,算朕个人捐的吧,诸卿对这些受难的百姓,可有什么表示?”
不能让这群根本不把大周百姓死活放在心上的混账官僚们什么都不做还能得个好名声!要不然以后一想到这事得怄死!所以咽不下这口气、吃不了这种亏的元鼎帝便提出了这个建议,这样一来,哪怕抠出一两也是好的!元鼎帝在心中忿忿地想着。
听了元鼎帝的话,这回镇国公没装作没听见了,马上跟了,出列禀道:“陛下恩德无双,微臣愿捐九百两。”
出兵之事众人不愿意,这点小钱总不会拒绝出吧,所以镇国公便带头了。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