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蒋干带回来的刘繇书信,陶副主任不由是开怀大笑,大笑人生之奇妙有些人确实和某些东西很有缘分,然后又向贾老毒物打趣道:“文和先生,打草惊蛇的效果出来了,这个结果应该出乎了先生的意料吧?不共戴天的袁术匹夫和刘繇匹夫,竟然准备抛弃前嫌和仇恨,联手对抗我军?”
“不瞒主公,其实此事也早在诩的意料之中。”贾老毒物微笑答道:“只可惜我军的水师还是差了点,实在没有把握强渡长江得手,不然的话,要想间离袁术、刘繇之间的所谓联盟,使之彼此猜忌相互攻击,不仅对主公来说易如反掌,对诩而言也并非难事。”
“文和先生过谦了。”陶副主任摇头,收起笑容严肃说道:“不瞒文和先生,其实我之前根本就没有料到袁术和刘繇会对我军如此警惕,不管我怎么的挑拨离间和明言暗示,竟然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上当,主动邀请我军渡江,也是到现在为止,我都还没有想出一个办法行事用计,诱使袁术和刘繇的其中一人主动邀请我军过江相助。”
“时机未到而已,待到主公的水陆大军抵达濡须口后,直接威胁到袁术队伍,不愁没有转机出现。”贾老毒物安慰了一句。
“希望如此吧。”陶副主任点头,又沉吟了许久后,陶副主任终于还是艰难的下定了决心,道:“看来,只能是冒一次险,执行我的备用计划了。”
“主公还有备用计划?”一旁的鲁肃好奇问道:“敢问主公,是什么备用计划?”
“当然是以孙贲、吴景为内应,接应我军精锐抢渡长江。”陶副主任坦然答道。
“什么?!”在场的鲁肃、刘晔和张昭都跳了起来,一起惊呼道:“主公,这太冒险了吧?”
“是有一点冒险,但危险不大。”陶副主任分析道:“从孙贲、吴景情愿解散军队携带家眷来投这一点来看,他们愿意归顺我军的诚意已经十分足够,可以信赖。”
“子扬先生,我让你秘密调查孙权抵达巢湖的时间,你查出来的结果也和孙权的介绍一样,孙权确实是在大年初二的下午抵达的巢湖,一切只是巧合。”
“孙贲和吴景的武力不差,他们的队伍也很有战斗力,目前他们又没有暴露,是接应我军抢渡长江的一着妙棋。”
“袁术水师的实力确实要比我军水师强大,但袁术队伍的纪律却远不如我军,之前我军与袁术军多次交手时,也已经证明了一个情况,只要袁术军的统兵大将出现意外,比方说战死或者战场上失踪,出现群龙无首的情况,那么袁术匹夫的队伍立即就一溃百里,再也对我军形不成任何威胁。”
“如此一来,只要我军与孙吴队伍配合得好,先让孙贲吴景设计除掉袁术贼军的水师大将陈芬,让袁术水师处于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那么我军水师立即发起强渡,成功把握必然很大!”
听了陶副主任这番合情合理又丝丝入扣的分析,鲁肃、刘晔和张昭再仔细盘算时,发现如果真能如此,自军确实很有一举突破长江的希望,但擅长后勤内政的张昭却还是有些担心,提醒道:“主公,虽说此事成功把握极大,但我军并没有做好全面攻占江南的准备,大军渡江之后,万一粮草辎重供应不上,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没关系,我军步骑兵的战斗力远胜过袁术、刘繇,只要渡过去四五千一线精锐,也就不仅足以自保,还有一定余力进取了。”陶副主任自信满满的说道:“而且孙贲、吴景久在江东,熟知江东地理民情、道路宽窄和粮草囤积之地,有他们带路,不愁做不到以战养战,就地补给。”
“可是主公……。”性格谨慎的张昭还想反对,陶副主任却挥手说道:“子布勿须再劝,我意已决,就这么办了,况且我也不是轻率弄险,如果孙贲和吴景不能把陈芬人头送到我的面前,我也不会随便发起渡江战事。”
见陶副主任态度坚决,张昭也不好继续反对下去,只能是随着众人拱手唱诺,然后陶副主任又向鲁肃吩咐道:“子敬,既然出征事宜已经准备完善,那你明天就和蒋钦、周泰率领水师南下,到濡须口扎下水师营寨,然后假意准备水师演练,暗中做好抢渡准备,待到我率领马步骑兵抵达濡须口后,然后再见机行事。”
“诺。”鲁肃拱手答应,又疑惑问道:“主公,你不与肃一同南下?”
“策动孙贲、吴景刺杀陈芬的事,我还要安排。”陶副主任微笑答道:“再说了,我这个时候就亲自率军南下,要是把袁术匹夫吓得亲临春谷坐镇,那我军岂不就是毫无抢渡机会了?”
“但是春谷距离芜湖不远,我军这么大的动作,还是很容易引来袁术匹夫亲自坐镇春谷啊?”鲁肃担心的问道。
“子敬言之有理,这事不得不防,怎么办呢?”
陶副主任还是头一次在布置自己制订的计划时出现疏漏,一时之间还真有些措手不及,不过还好,陶副主任麾下还有一个比较靠得住的谋士,贾老毒物马上就开口提醒道:“主公,派遣一支军队从合肥直接东进历阳如何?历阳南面的牛渚也是理想一个抢渡地点,又位于濡须口下游,只要主公愿意,我军水师可以顺江而下,一天时间就可以抵达历阳码头,在历阳发起抢渡,如此一来,袁术和刘繇无法判断我军的抢渡地点,也就不敢随随便便的轻举妄动了。”
“文和先生妙计,就这么办了。”陶副主任弹了一个粗鲁的响指,微笑说道:“让魏延率军五千先行赶赴历阳驻扎,做好抢渡准备,魏延的麾下士兵大都是我的老乡丹阳兵,多少知道些水性,如果濡须口这边实在没机会抢渡,我们也可以随时变虚为实,在历阳发起抢渡。”
。
。
。
。
。
。